-
2024年全国声学大会丨“宁静中国,宜居华夏”专题论坛内容精彩呈现详细信息
2024年全国声学大会
论坛伊始,论坛特别邀请“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的首倡者、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田静研究员为论坛开启致辞。田静研究员简要回顾了2022年8月为配合新版《噪声法》的实施,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相关部门支持下,举办了“‘宁静中国’与噪声治理关键技术”香山科学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宁静中国”的科技行动计划的建议。目前噪声投诉率仍高居不下,他鼓励广大从事减振降噪科技人员继续不懈努力,扎扎实实落实行动计划。“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专题论坛
9月20日下午,“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晓东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蒋伟康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吕亚东研究员在题为“论标准的重要性与国家声学标准体系建设”的报告中,回顾了世界标准化的发展历史,重点论述了国家创新标准研究对一个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学科研究水平提高的基础作用。历史证明了国家的持续强盛离不开强大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标准研究为科学技术、社会与学科发展提供了技术导向与比对基础规范,为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传播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也促进了测量与检定技术与专业仪器、软件的发展,规范了市场发展的技术秩序。声标委1980年成立以来所建立的涵盖声学基础、噪声、建筑声学、超水声四大类声学基础测量方法国家标准,再加上电声、音视频、环保、工程建设、卫生健康等领域声学相关国家标准,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声学标准体系。
青岛理工大学刘碧龙教授进行发言,题目为“大型消声器侧壁传声和气流再生噪声预测探讨”。刘教授探讨了传声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对工业消声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侧壁传声影响的消声器传声损失预测方法,即通过修正有限元计算结果,使其与实验结果吻合,拟合得到了用于快速估算侧壁传声损失的工程预报公式。还基于CFD和FEM联合仿真预测了不同流速下的气流再生噪声,为消声器设计提供了有效方法。
西北工业大学陈克安教授围绕“基于音频注入法的噪声烦恼感控制”进行阐述,聚焦于噪声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音频注入法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陈教授提出,通过向原始噪声中添加特定设计的控制声音,即音频注入法,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引起的不适感。且认为这种方法较传统噪声控制策略相比,实施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还详细阐述了声品质评价方法、音频注入法的原理、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效果。最后,陈教授总结和展望了音频注入法在声音感知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深圳中雅机电实业有限公司方庆川高级工程师作题为“交通噪声评价量及预测方法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指出了交通噪声(如公路、铁路噪声)对环境噪声影响显著,其排放限值、测量与预测是环保重要议题。并提出,当前环保法规主要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和最大声级等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观察发现“通过时段”和“最大声级”的理解存在混乱,影响了测量与预测的准确性。此外,还认为环评导则在交通噪声预测方法上,关于“源强”定义及声压级几何发散规律的描述也有待完善。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刘兰华研究员团队李志强博士以“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控制研究”为题,详细探讨了我国高速铁路在移动装备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噪声控制技术。譬如,通过对CR400复兴号动车组的轮轨噪声和气动噪声源进行减振降阻,使复兴号噪声控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及研发的轨道吸声板、声屏障及噪声监测等先进技术。最后结合我国动车组以更高速度运行的发展趋势,提出将同步推进减振降噪新材料、新结构、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以及从“车-线-传播途径”全方位攻关的建议,以持续提升铁路沿线声环境质量。
大连理工大学路晓东教授进行发言,题目为“新《噪声法》背景下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初探”。路教授阐述了交通噪声对公共健康的威胁,及新《噪声法》对未达标区域编制“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的要求为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工具。他以大连为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与空间句法指标、遥感影像和POI数据,构建交通噪声评价模型,快速绘制噪声地图,获取建筑噪声数据,后通过空间分析识别关键改善空间,并结合噪声得分与空间分析方法,改善关键空间,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黄煜副教授在题为“考虑人群密度变化的城市环境噪声评价指标探索”的报告中,阐释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噪声管理体系的要求。黄教授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声分布情况,如LAeq,但忽略了区域、时段、噪声特性及人群差异对噪声影响的综合考量。其认为鉴于噪声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影响,需结合人群特征、时空动态变化及噪声特性,构建加权函数,以开发能更精准反映噪声对人群影响程度的环境噪声综合评价指标,旨在提升噪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宁静中国,宜居华夏”建筑声学专题论坛
9月21日上午,“宁静中国,宜居华夏”建筑声学专题论坛由同济大学毛东兴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李晓东研究员发言,题目为“教室声学相关研究进展”。报告指出,教室声环境主要包括房间混响时间 (RT)和室内环境噪声(BNL),二者会影响教学过程中的言语清晰度,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传统的测量方法需专业设备和人员,存在技术瓶颈。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DNN)在声学参数盲估计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了通过实际场景录音数据训练对RT和STI的简便测量。报告还回顾了教室声环境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DNN盲估计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浙江大学翟国庆副教授以“地铁车辆段对上盖建筑振动噪声影响及控制策略”为题,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所导致的振动和噪声污染问题。由于现有模型无法准确预测建筑室内振动和二次辐射噪声,故需开发新模型。翟教授的研究以天津某车辆段为例,通过现场测试和仿真模型深入分析了振动源特性,提出了系列控制策略,同时展望了AI自适应电磁阻尼减振器的应用前景。
重庆大学谢辉教授作了题为“多感官交互的智慧声景展望”的报告。报告指出,智慧声景是一个集声音、视觉、触觉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概念起源于声景理论,且其借助VR、AR、AI等技术在艺术、娱乐、教育、医疗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该领域面临技术整合与标准化挑战,但未来有望通过模块化开发、跨学科合作及5G、边缘计算等技术支持,实现更高效、低延迟的多感官交互,从而创造更智能、个性化和沉浸式的体验,为人类带来全新的感官享受与互动乐趣。
山西大学杨阳教授进行了发言,题为“清末民初的古戏台声学认知—以民国戏曲期刊为中心”。从声科学的视角探讨了戏曲表演与古戏台(戏曲表演的声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声科学作为连接古戏台建筑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物理纽带,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古代的“戏子”“匠人”地位不高,但这些声科学认知被民国戏曲期刊记录下来,成为古戏台声学技术研究的文献依据,以及记述北京“第一舞台”惨淡经营原委、讨论“旧剧”和“新台”合宜与否的重要史料。后通过对这些文献史料的系统耙梳,进一步印证了古戏台声效设计的有用性和真实性,凸显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南京大学陶建成副教授作了题为“虚拟声传感中物理传声器配置的研究及应用”的报告。提出了通过在人头活动区域布放物理传声器以估计人耳处虚拟声信号的策略,介绍了虚拟声传感策略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基于信号相干性分析的传声器配置研究进展,且以汽车座舱局域有源降噪为例,探讨了 虚拟声传感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问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闫国军正高级工程师发言,报告题目为“工程建设领域建筑声学相关标准制修订进展”。重点阐述了工程建设领域标准化改革,涵盖强制性标准的改革与体系构建,推荐性标准的优化,以及团体标准的发展。
东南大学闵鹤群副教授围绕“约束阻尼复合结构轻薄建筑隔墙隔声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约束层阻尼在建筑隔墙隔声中的应用,尤其是其在提升中低频段隔声性能方面的潜力。基于理论分析、参数计算和机理分析,发现将约束层阻尼与复合层板结构结合,能克服低固有阻尼问题,并通过主动控制系统增强混合阻尼特性,提升隔声性能和高等级、宽频带隔声。这一进展为轻薄高隔声复合建筑隔墙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与建筑声学专题论坛
9月21日下午,“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环境声学与建筑声学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吕亚东研究员主持。
杭州爱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熊文波高级工程师以“护听器隔声测量方法探讨”为题,探讨了护听器声衰减值的不同测量方法及其实际应用。他使用耳罩式护听器插入损失测试装置、双耳内置传声器和导管传声器,通过真耳听阈衰减(REAT)、真耳内置传声器(MIRE)和专用声学测试装置(ATF)三种方法,测试了耳罩和耳塞的声衰减值。通过对比声导管测试法与真耳内置传声器(MIRE)法的测试结果,结合工人听力保护的调查数据,提出了现场检验护听器配戴效果的最优方案。
上海市环境声学学会李晓东正高级工程师进行发言,题目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段二次结构噪声预测模式实际应用探究”。他分析了现有轨道交通环评导则中预测模式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对多地轨道交通沿线建筑的振动加速度、振动速度和二次结构噪声进行实测与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典型频谱类比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在3dB以内的测点数量高达80%,尤其在无法实测室内振动速度级时,仍能提供较高精度的预测,为环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瑞研究员题为“噪声地图技术发展及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进展”的报告,聚焦于“监测型噪声地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强调了其在城市噪声污染管控与规划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分布式噪声测量、数据融合等前沿技术,并分析了其在噪声地图构建中的最新应用;同时,解读了我国生态环境部推动的第四批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城市噪声地图应用)工作,包括目的、范围、内容及要求,为基于监测型噪声地图技术的城市应用提供了实践框架;最后,提出了噪声地图技术在我国现有噪声管理体系下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借助噪声地图提升公众参与度,促进环境噪声的全民共治。整体而言,报告展望了噪声地图技术在未来城市噪声管理中的重要角色与发展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建筑声环境重点实验室张学勇教授进行发言,题目为“声源定位识别技术及其发展应用”。张教授重点介绍了声源定位识别在室内定位、说话人身份识别、物体自动识别、声场设计可听化、声场调控技术以及在轨道交通智能监测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多领域的应用前景。还提出声源定位识别在航空飞机、列车、汽车、发动机等产品质量检测,以及视频会议、车载电话系统、机器人导航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还推动促进机械、交通、建筑、环保等行业的发展。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周瑜团队陶芙宇博士在题为“声监测系统在低空经济中的发展与应用”的报告中,声学监测在低空经济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主要应用于飞行器识别追踪、噪音监测控制、数据收集分析等方面。提出声监测系统通过独特声音特征识别飞行器并追踪其路径,有助于低空交通管理和公共安全;同时,通过实时监测飞行器噪音水平,提供噪音控制建议,可助力噪音管理政策优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声监测系统将更加高效智能,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张玮晨高级工程师作题为“基于高架声屏障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的报告,其在响应国家《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战略部署的基础上,以数据信息传输技术为驱动力,重塑声屏障系统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综合效能与安全管理维度。具体而言,针对城市交通噪声问题,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升级高架声屏障系统,构建物联网通讯网络的道路安全、维护、监测一体化管理体系。还讲到该系统能全方位监控声屏障状态及噪声源特征,以促进智慧交通、环保与养护融合,为城市交通噪声防治与道路管理智能化转型提供新思路,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这些精彩的论坛报告引起了广大参会嘉宾和代表的浓厚兴趣,通过与报告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问答间透射出良好的学术底蕴,也凝析出新的研究思路。
“宁静中国,宜居华夏” 环境声学、建筑声学及其联合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研发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激发创新思维,以推动环境声学与建筑声学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可以相信,“宁静中国,宜居华夏”的美好愿景将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愈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转载自:建筑环境声学分会 中国声学学会公众号
-
“宁静中国’与噪声治理关键技术”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详细信息
2022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申请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66次会议顺利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聚焦“创新发展噪声科技,支撑建设‘宁静中国’”。会议聘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田静研究员、海军工程大学何琳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教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李风华研究员、同济大学毛东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蒋伟康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生态环境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等相关管理部门专家,会同高校、研究所、企业等40余名技术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
▲ 会议执行主席团(图/中科院声学所)
李风华代表执行主席致辞,介绍了会议的背景并主持第一个环节。中科院声学所党委书记倪宏参加会议并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祝贺和期望。
田静作《创新发展噪声科技,支撑建设‘宁静中国’》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宁静中国”提出的背景,包括噪声污染的新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的制定和实施、核心装备产品的国际竞争形势以及噪声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的建议以应对城市环境主要噪声污染源、噪声传播条件与居民主观反应快速变化的新情况新挑战,面向相关主要产品设备噪声控制的战略需求,紧紧抓住国际噪声控制工程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机遇,统筹谋划噪声控制的学科基础与技术体系,分类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典型应用,用10~15年的时间充分掌握噪声控制核心关键技术,相关科技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前列,有力支撑新噪声法实施,支撑“宁静、和谐、美丽”社会建设,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会议围绕“宁静中国”的技术基础与发展展望、“宁静中国”的技术引领和产业带动、“宁静中国”对国家层面管理的新挑战等三个中心议题,邀请中科院声学所张仁和院士等12名专家分别作专题报告。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杨军主持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体系的梳理和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香山科学会议的召开对于噪声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我国噪声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噪声控制的任务艰巨繁重,实现目标任重道远。“宁静中国”理念的提出在国内科技界树立了一面旗帜,主题报告绘制了新时期中国噪声治理的新蓝图。后续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坚持目标导向、源头治理、数据赋能和智能控制,进一步疏通噪声控制技术转移转化的途径,为制造强国建设做出贡献,在“宁静中国”的美丽画卷上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副主任何杰讲话
(图/中科院声学所)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副主任苗鸿雁讲话
(图/中科院声学所)
▲ 生态环境部一级巡视员李培讲话
(图/中科院声学所)
▲ 讨论现场(图/中科院声学所)
▲ 全体与会专家合影(图/中科院声学所)
转载自:中科院声学所微信公众号
-
中科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团队在ICASSP 2021竞赛中夺冠详细信息
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IACASlab9团队在近期举办的语音信号处理领域顶级会议ICASSP 2021深度噪声抑制挑战赛(Deep Noise Suppression-Challenge,以下简称DNS-Challenge)中斩获冠军。
DNS-Challenge是由微软公司组织的ICASSP 2021五大挑战赛之一,主要围绕复杂场景下单通道语音增强任务,以平均主观意见分(Mean Opinion Score, MOS)分为主要评价指标。该竞赛已举办至第二届,在业内极具影响力,吸引了搜狗、百度、亚马逊、西北工业大学、首尔大学、奥登堡大学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本次挑战赛共分为实时降噪(Real – Time Denoising track)和个性化降噪(Personalized Deep Noise Suppression track)两个赛道,其中实时赛道要求参赛模型在满足低延时的要求下对情绪化音频、英语语音、非英语语音、歌声和音调进行增强。官方提供的测试音频包含仿真语音和各种实际场景下录制的语音,并带有不同程度的混响。相比第一届挑战赛,本届挑战赛中情绪化音频和歌声的引入以及更为复杂的声学录音环境都显著提升了比赛的难度。
中科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的李晓东研究员和郑成诗研究员带领博士研究生李安冬和罗笑雪以及硕士研究生刘文哲组成IACASlab9团队参加了此次挑战赛,取得实时赛道第一名的成绩,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第二、第三名的结果有显著优势。
在本次挑战赛中,IACASlab9团队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幅度相位两阶段解耦优化方案,首先对语音的幅度谱进行粗估计,在信噪比提升后的粗谱的基础上利用复数谱映射网络估计幅值和相位的残差对粗谱进行细节修复,最后使用极低复杂度的后处理模块进一步抑制残留噪声,以提升模型在低信噪比场景下的噪声抑制能力,最终取得实时赛道第一名的成绩。
同时,基于该方案撰写的论文 Decoupling Magnitude and Phase Optimization with a Two-Stage Deep Network 已被ICASSP 2021接收,将在会议上进行分享交流。
IACASlab9团队依托实验室多年的经验积累,在语音增强领域不断发展创新,于国际竞赛中展现了团队的强劲实力。
-
泰山学术论坛——声学前沿与技术产业化专题研讨会在青举行详细信息
摘要: 8月23-25日,“泰山学术论坛——声学前沿与技术产业化专题”在青岛市嘉年华广场大酒店举办。本届论坛由省教育厅主办、青岛理工大学承办,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语音对话与听觉专业组、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协办。
8月23-25日,“泰山学术论坛——声学前沿与技术产业化专题”在青岛市嘉年华广场大酒店举办。本届论坛由省教育厅主办、青岛理工大学承办,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语音对话与听觉专业组、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协办。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青岛理工大学校长谭秀森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开幕式上,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中国声学学会秘书长、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学科主任张守著研究员,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晓东研究员,海军工程大学何琳院士分别发表致辞。开幕式由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沈文青主持。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校长谭秀森在致辞中对前来参加本次泰山学术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及来宾表示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青岛理工大学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多学科交叉发展,在海洋环境混凝土和防腐材料、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大型钢结构建筑及抗震、大型地下工程与灾害防治、城市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十三五”以来,学校确立了“加快建设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等战略目标,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学校成立了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获批了“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青岛)”,山东省“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专业群,入选了国家“111”计划,机械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荣获“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院士聘任、“千人计划”、“泰山学者培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青岛理工大学校长谭秀森致辞
校长谭秀森在致辞中提到,目前,学校主要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瞄准目标、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寻求突破。学校积极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稳步推进综合改革,一系列人才政策、改革方案陆续出台。今年暑假,学校完成了长江路老校区南院的搬迁,嘉陵江路新校区在校生人数将达到近1.7万人。明年学校将完成主校区转移,学校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将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开幕式上,中国声学学会秘书长张守著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关于声学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应用研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促进科学问题的凝练及技术问题的提炼,为国家政策建言献策,促进我国声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声学学会秘书长张守著致辞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在致辞中提到,青岛是长江以北地区的经济重镇,坐拥8所常驻高校,科教资源丰厚,作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骨干城市”之一,青岛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在人才、资本、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沃土,努力使青岛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希望本次声学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能在分享智慧成果的同时,也能够发挥科研人才优势,深化与青岛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青岛也愿意创造条件、搭建桥梁,推动各方合作。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致辞
声标委主任李晓东在致辞提到,本次论坛是国内首次学术界和产业界深度结合、探讨声学前沿问题的盛会。近年来,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共识,声学作为学界“奢侈品”,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关于声学的科技交流活动也更加频繁,本次论坛既有前沿研究的专家学者又有企业界的精英,希望以此为契机,共同探讨声学前沿科技与产业的发展。
声标委主任李晓东致辞
海军工程大学何琳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声学是一门传统而小众的学科,但它又是一门异常活跃的学科。当前国家科研体量巨大,投入充足,是科研最好的时候。国内外大环境都在鼓励好的科研,出好的成果。年轻人有知识有活力,要适应大环境。要立志做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东西,紧盯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的落地应用。呼吁与会人员更加努力把声学这个小Society维护好。
海军工程大学何琳院士致辞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李贤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孙晓峰、香港大学教授黄立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蒋伟康、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孟萨等知名专家百余人。
国内外九十余家单位和机构约三百位代表报名参加了本次会议,包括特邀报告专家、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大学教授、青年科技人员、工程师、相关专业研究生、相关产业界人员等。
论坛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进行,邀请声学及相关领域的海内外学术大师、声场智能控制与声信息处理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提供22个精彩报告。探索声学前沿学术问题、分享声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产业化趋势。其中学术前沿交流重点集中在建筑声学、声学超构材料、航空发动机与大型客机降噪、轨道交通噪声控制、海洋舰船结构振动噪声控制等研究前沿;产业化交流则主要包括智能家居场景应用中的语音处理技术、主被动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以及高性能电声器件等热点方向。通过论坛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工程、青岛理工大学高端人才引进和一流学科建设,为产学研平台建设提供思路。